解读 thinkphp5 源码(二):异常处理和请求生命周期

  in   tech with  0  comment

上节 解读 thinkphp5 源码(一):自动加载 看完了自动加载部分,根据代码执行顺序,base.php的59-64行

// 注册错误和异常处理机制 \think\Error::register(); // 加载惯例配置文件 \think\Config::set(include THINK_PATH . 'convention' . EXT);

下面的加载配置文件不用说,现在重点看一下异常处理。

打开 library/think/Error.php ,register函数。

public static function register(){ error_reporting(E_ALL); set_error_handler([__CLASS__, 'appError']); set_exception_handler([__CLASS__, 'appException']); register_shutdown_function([__CLASS__, 'appShutdown']); }

通过 error_reporting() 来这是php的报错级别。E_ALL为显示所有报错信息,所以在运行时NOTICE级别的警告也会显示,如果不想显示NOTICE信息,可以在项目common文件中重新设置一下报错级别: error_reporting(E_ALL ^ E_NOTICE);

set_error_handler指定appError来处理系统异常

set_exception_handler来指定appException来处理用户抛出的异常

register_shutdown_function来指定appShutdown处理超时异常

然后使用getExceptionHandler方法来获取异常处理对象的实例。

public static function getExceptionHandler() { static $handle; if (!$handle) { // 异常处理handle $class = Config::get('exception_handle'); if ($class && class_exists($class) && is_subclass_of($class, "\\think\\exception\\Handle")) { $handle = new $class; } else { $handle = new Handle; } } return $handle; }

里面有一句 $class = Config::get(‘exception_handle’);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修改配置参数来指定新的异常处理对象。

library/think/exception/ 下是几个异常处理类,主要就是在开启debug的情况下输出异常等级,异常信息,异常代码等等。然后也对CLI模式下做了异常输出的处理。
请求生命周期

应用初始化

base.php看完之后,基本上框架的初始化工作也做完了。然后回到,start.php中。

// 执行应用 App::run()->send();

这里是一个连贯操作,我们需要先看一下App::run()返回的是什么对象

library/think/App.php,run方法

run方法可以接收一个Request对象,如果不存在,则获取该对象。

is_null($request) && $request = Request::instance();

然后通过 $config = self::initCommon(); 来初始化应用

看initCommon()中的代码可以发现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。

首先通过init()方法来初始化应用,主要就是加载该模块或者应用运行所需的文件,配置、common文件、语言包

然后判断如果配置中关闭debug的话则通过 ini_set(‘display_errors’, ‘Off’); 来关闭异常信息的显示。

ini_set(‘display_errors’, ‘Off’)和error_reporting(0)的区别主要在于,用前者设置后页面不显示异常信息,但是可以通过日志来收集异常信息,主要用在生产环境。而error_reporting(0);则屏蔽了所有异常信息,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太科学的。

然后判断如果不是cli模式下则重新申请一个缓冲区。使用缓冲区的作用主要是两方面,一是可以在输出一些内容之后在设置header(例如cookie等),使得程序设计的逻辑性变得简单;二是可以对缓冲区里面的输出内容撤销、删除、压缩、保存到文件等操作。

这里通过ob_get_level来判断缓冲区是否为空,来处理缓冲区的历史内容。

然后注册命名空间、加载额外文件、设置时区、注册app_init的hook。

回到run方法

if (defined('BIND_MODULE')) { // 模块/控制器绑定 BIND_MODULE && Route::bind(BIND_MODULE); } elseif ($config['auto_bind_module']) { // 入口自动绑定 $name = pathinfo($request->baseFile(), PATHINFO_FILENAME); if ($name && 'index' != $name && is_dir(APP_PATH . $name)) { Route::bind($name); } }

BIND_MODULE主要是来处理默认模块的,tp5的路由规则是 /m/c/a ,如果应用只有一个模块,则可以用过设置BIND_MODULE常量来设置模块名称。

通过配置auto_bind_module参数也可以设定模块名称。

request>filter(request->filter(config[‘default_filter’]); 注入过滤方法

开启多语言支持。

路由检测

// 获取应用调度信息 $dispatch = self::$dispatch; if (empty($dispatch)) { // 进行URL路由检测 $dispatch = self::routeCheck($request, $config); } // 记录当前调度信息 $request->dispatch($dispatch); // 记录路由和请求信息 if (self::$debug) { Log::record('[ ROUTE ] ' . var_export($dispatch, true), 'info'); Log::record('[ HEADER ] ' . var_export($request->header(), true), 'info'); Log::record('[ PARAM ] ' . var_export($request->param(), true), 'info'); }

主要通过 self::routeCheck($request, $config); 来对路由进行分类,然后进行相应的操作(等后面进详细阅读)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

路由到模块/控制器/操作;
路由到外部重定向地址;
路由到控制器方法;
路由到闭包函数;
路由到类的方法;

路由分发

根据上面得到分类,进行相应的操作,得到返回的数据(等后面进详细阅读)。
aAVrEri.jpg!web.jpg
请求响应

主要通过Response类来进行响应。
7BnaIvF.jpg!web.jpg
注册app_end的hook,并返回response对象。

所以前面App::run()事实上得到的是一个经过一系列操作之后的response对象然后执行response->send();
yquqim2.jpg!web.jpg

拿到缓冲区中的数据,并输出,至此,结束请求。

Responses